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 深圳报道
如何实现“双碳”目标?5月18日,“TERA TOUR碳汭中国行·深圳站”活动上,多位与会嘉宾结合自身所在的领域给出了方案。
香港中华煤气自1994年进入内地市场,目前有300多家燃气企业,年售气量超320亿方。2016年起,港华燃气开始在内地布局智慧能源业务。2020年起,港华智慧能源大力发展以分布式光伏为主的再生能源业务。在活动上,香港中华煤气常务董事、港华智慧能源执行董事暨行政总裁黄维义再次重述了港华智慧能源计划于2045年前内地业务可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所长成会明在主题演讲指出,只有发展变革性技术才能实现碳中和。他提到,实现碳中和需要达成 “六化”,即能源生产低碳化、能源使用电气化、能源网络智能化、工业过程氢能化、二氧化碳资源化、资源利用循环化。
据初步估计,到2060年,我国仍有可能向大气排放25亿吨碳,“实现碳中和就需要想办法吸收这25亿吨碳。”对此,成会明提出了三大解决办法。其一是能源替代,也就是要重构能源体系,实现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85%,这可以减少35亿吨的碳排放。其二是减排,对工业生产、交通、日常生活和建筑进行减排。工业生产要尽可能地使用低碳变革性工艺,建筑要使用零碳或低碳建筑,这也可以减排39亿吨左右碳。其三要增加碳汇。不断恢复生态环境,通过植树、种草、扩大湿地面积等手段,将碳汇增加到20亿吨。还可以通过工业固碳,捕获与利用25亿吨左右的二氧化碳。从而助力碳中和的实现。
国家电投总工程师兼创新部主任李建伟分享了国家电投综合智慧零碳电厂的创新实践。他表示,综合智慧零碳电厂通过智慧系统聚合新能源(泛分布式)、储能(分布式、共享)、生物质、可调负荷等,构建对内协调平衡、对外电网友好互助的新型能源生产与消费聚合体。
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吴文传介绍,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抓手之一,但这个实际上是非常艰巨的系统性的挑战。从运行角度来看,吴文传提出,新型电力系统的运行不是简单的发电满足用电的过程,还涉及调峰、调频、调压、备用等辅助服务。
吴文传提到,以前的辅助服务都是由大型的火电厂和水电厂提供。逐步演变到新型电力系统,以新能源为主体之后,就要激发需求侧、负荷侧的资源参与这些辅助服务,当然它也要用能荷发电。“就是我们常说的,从源随荷动到源荷互动。”
虚拟电厂是实现源荷互动的一个主要抓手,它将分布式可调的资源进行有机的结合,是能源转型环境下电网灵活性匮乏的解决方案之一,里面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我国虚拟电厂处于第二阶段,是交易型阶段。“当务之急是如何适应市场机制,适应资源特点,寻找长期盈利模式。”吴文传提出。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要加快推动智慧能源建设的应用。因此,对能源网络智能化的升级是必不可少的,数字化的手段也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普华永道中国区域经济主管合伙人张立钧表示,能耗“双控”向碳“双控”转变是必然之举,碳“双控”政策将会给电源端、输配端、负荷端以及监管端带来深远影响,需要企业带头创新探索与电网的双向互动模式,寻求以局部电力平衡为目标的综合解决方案。
张立钧表示,零碳智慧的实质是碳跟数智化的交叉。未来的几十年里,在传统的要素资产,土地、技术、资金、人才之后还有两个资产非常重要,一是碳资产、二是数据资产,而这两大资产之间是互相交集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或者排放权的路径,这两个都需要大量的数据,只有这样的数据才能形成金融手段。”
IDG资本投资人认为,在这次能源转型过程中,能源工业的整体价值更多地向制造业转移。他举例,要依赖可再生能源来支持能源变迁,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需要快速渗透;另一方面,终端用能场景需要更广泛地被电气化,这是两个核心主题。他还认为,能源是存量需求,要用新的技术供给方式来进行存量替代,替代经济模型的成立将会是重要的转折点。
值得一提的是,港华智慧能源还在此次活动上发布了其为客户提供的“定制规划、低碳供能、绿色节能、数智赋能、碳电管理”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务。港华智慧能源,正在通过“综能化、数智化、去碳化”的三大核心战略,帮助满足工商业客户的减碳需求,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