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继贵州台江乡村篮球赛“村BA”之后,榕江县的乡村足球赛“村超”又火了。两项火爆“出圈”的体育活动都出在贵州省黔东南州,自然有其深厚的地域社会文化基础。实际上,类似的基层群众性文体活动在其他地方也并不少见。这些年,笔者到过不少地方调研,县城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热闹的群众文体活动场景都令人印象深刻,让人实地见识着文体活动已成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全民健身时代早已到来。其背后,是中国人休闲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对农民来说,“农闲”曾是稍显奢侈的事,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越来越从冗长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愈发富裕的闲暇时间。但在一些农村地区,休闲一度简化成打麻将,生活空虚无聊。劳动少了,闲暇多了,生活好了,寿命长了,如何适应这种新的生活情景并让身心更健康、生活更有意义,变成一个已经具有时代性意义的命题。
这道命题对不同群体的紧迫性是有差异的。对大多数中青年农民来说,他们还要外出务工,往往是在春节等阶段性返乡期间面临这类问题。而对留守村庄的老人和妇女来说,这个问题则是日常化的。也就是说,农村老人和妇女的休闲需求如何满足的问题更加迫切。“村BA”“村超”的赛事活动本身,虽然主要适合中青年人,但同时举办的文艺表演——包括“围观”——等活动,却为其他年龄段的广大群众提供了参与机会。现场的人山人海与群众欢腾,正是人们旺盛休闲需求的淋漓体现。
我们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重要内容。解答农民面临的生活方式变革命题,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文化振兴理应实现的目标。各地在推进文化振兴工作中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比较重要的包括:一是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比如传统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比如农家书屋建设、电影下乡、文化礼堂建设等;三是移风易俗活动。这些工作取得一定效果,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供给需求错位、农民参与度低、公共资源浪费等问题。究其根本,是没有真正树立农民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契合农民生活方式变革带来的文体休闲需求,特别是忽视农村老人、妇女等重点群体的需求和接受能力。
有关部门正在举办2023“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年,推动包括“四季村晚”“全国广场舞展演”等全国性文化活动。2022年,有关部门也发布了《关于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最美乡村体育赛事打造行动。自古文体不分家,“村BA”“村超”等为全国乡村文化年和乡村体育发展提供了新启发、新思路。有关工作不能变成标准化的任务指标,以致脱离群众需求和地方实际,加重基层负担;要防止变成政府“一头热”和少数人受益,真正将农民自我组织和广泛参与落到实处;要在节庆赛事等集中活动之外,探索更多日常化、生活化的文体活动形式;更要跳出年度时间限制和狭义文化视野,久久为功地推动农民休闲生活的整体性高质量提升。
乡村文化振兴尤其要重视农村留守群体,特别是老年人。农村老龄工作要与乡村文化振兴相融合,老龄工作不能简化成养老服务,养老服务不能简化成照料,老人也不能只是文化活动的“观众”与“看客”,而应成为主角之一。总之,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更多“村BA”“村超”“村晚”,也需要更多日常化、有意义的高质量休闲生活。(作者王德福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编:庄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