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3年6月6日16:00,意大利首都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部会议报告厅,灯火通明,气氛热烈。
(资料图)
胡树文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部做学术报告。
应联合国粮农组织邀请,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胡树文教授来到意大利首都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参加“ InnovationTechnologiesforSalt Affected Soils Restoration and Crop Nutrition for Food Security”(盐碱地恢复和作物营养促进粮食安全的创新技术)的技术与实践交流活动,在会上做了“EcologicalRestorationofSalt-AffectedSoils”(盐渍化土壤的生态修复)的专题演讲,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盐碱地生态治理的中国理念、中国技术、中国模式,线上全球直播,在业界引发热烈反响,得到高度赞誉。
据了解,盐碱地有土地“顽症”之称,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广,遍及世界30多个国家,总面积约9.56亿公顷。而我国盐碱荒地和盐碱化耕地总面积约1亿公顷,其中具有农业开发利用潜力的约1300多万公顷,是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对于世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胡树文(右五)在FAO总部与相关官员和组织者合影。
2023年5月19日召开的 “中国-中亚”峰会上,中国同中亚国家在盐碱地治理开发、节水灌溉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建设旱区农业联合实验室,推动解决咸海生态危机,支持在中亚建立高技术企业、信息技术产业园。
5月22日,在“中国-中亚”峰会圆满闭幕之际,世界著名盐碱地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树文应邀赴中亚五国之一的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参加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土壤盐碱化防治组织(INSAS)共同举办的国际盐碱地治理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做学术报告,把盐碱地治理的中国理念、技术原理、技术模式和系列成功案例介绍给世界同行,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战略。
胡树文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做学术报告。
据介绍,在有关盐碱地的两次国际学术会议上,胡树文教授讲解了针对盐碱地存在因土壤结构差导致的水分下渗速率慢、脱盐效率低、耗水量大、治理周期长、易反复等系列问题,他所领导的团队成功创建的一套以“土壤结构重塑、高效低耗脱盐”为核心,集“以水定地、分级治理、梯次改良、工程辅助、作物适配、丰产栽培”的盐碱地治理系统工程技术模式。
“该项技术模式通过重塑土壤结构,增大土壤孔隙度,形成优良的土壤团粒结构,大幅度提高地表水分的入渗率,脱盐效率比传统技术提高了10倍以上。结合控水排盐,选用耐盐作物及高产栽培技术等,有效解决了盐碱地快速生态改良这一世界性难题,让贫瘠的土地重新变得富饶。”胡树文教授自豪地说。
胡树文(右三)在FAO总部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该技术模式在我国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土区域、滨海滩涂、河套灌区、内陆干旱与盐渍化区等多区域、多种盐碱类型、多种作物、多年开展的试验示范均证明:在有水资源的前提下,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牧草等均都能实现当年改良当年获中高产;一次改良,多年有效,治理效果非常稳定,没有反复,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据悉,会后胡树文教授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相关领导、专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探讨了进一步深度合作的路径: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平台上,开展合作研究、共建盐碱地研究实验室,在全球共同建设盐碱地治理试验示范区,推动世界盐碱地的治理和开发,使人类免于饥饿。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梅隆
农民日报客户端2023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