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处在念青唐古拉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地形东西狭长,西高东低,雅鲁藏布江从西向东横贯全境,并在境内形成了世界第一的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也被不少学者认定为“红旗河”调水工程的起点。这个地方就是米林,严格来说,米林并不算是边境县市,但由于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存在,米林南部有两处区域印度在声索,所以便构成了中印边界米林段争议区,那里是普通人难以进入的边防禁区。
因伪麦线而成中印边境的米林
(相关资料图)
米林市,藏语意为“药洲”之意 ,源于藏医药鼻祖宇妥·云丹贡布曾在此地行医授徒十余年,培养出了约200名藏医,所以米林也就成了藏医药文化的发源地,早在吐蕃时期,这里有了第一所藏医专业学校。米林行政上属于西藏林芝直辖的县级市,在地理位置上处在西藏的东南部,林芝市西南部,东南部与墨脱县相接,西部与朗县相连,北部与巴宜区、西北部与工布江达县相毗邻,南部与藏南接壤。
米林的前身为则拉岗宗,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东西长约239千米,南北跨度158千米,下辖3镇、4乡、1民族乡,共有66个行政村1个社区,常住人口达26176人,主要为藏族、汉族、珞巴族、门巴族等民族聚居,人口密度远高于上期所讲的隆子县。但不同的是,考虑到米林重要的战略地位, 2023年中国撤销米林县,改设县级米林市,以加大资源对前线的调配,和更高效开展抵边基础建设。
从米林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向南,有几条南北狭长的河谷,这些河谷不长也不宽,但里面却藏着未被人类侵扰的原始云杉林、如诗歌般醉人的田园景致和静谧的湿地沼泽,徒步其中,美不胜收。
这些森林与沼泽湿地组合的地方,在远处海拔较高的山峰上,来自印度洋的水汽把山头藏了起来,杉树林便在这丰富水汽的滋润下,生得高大葱茏;近处则是一片静谧的湿地,绿草盈盈,成片的睡莲静卧于水面。
米林本属于西藏内陆,与印度本土隔着藏南的墨脱县部分,但由于伪麦线和印度对藏南的实控,才成了边境地区。当然这个“边境”只是基于中印的实控线而言,并非已定的国界。因为中国与印度约2000公里的漫长边界目前仍未达成任何协定,尚属未定状态。两个大国漫长的边界没有竖立任何界桩,没有一条明确的界线标明双方的国界到哪里为止,现有的实控线只是双方的军队互相顶住的结果,是一道临时的界线。
中印边界米林段的两处争议区
中印边界米林段的争议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南伊曲河谷(又称纳伊普曲河谷)的南伊沟,二是郎贡普曲河谷的里龙沟。造成争议的根源是伪麦克马洪线的粗疏,当下中印的实控线基本与喜马拉雅山脉的山脊线、分水岭重合,伪麦线也有一段是按照山脊线走向延伸的,但在南伊曲河谷和郎贡普曲河谷则由于当年地理勘探的粗陋,导致伪麦线与实际地形图不符。
因此印度以伪麦线为由认为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与实际山脊之间的塔马墩和南伊曲谷地应该归属印度,而实际上不管是南伊曲河谷,还是郎贡普曲河谷均位于喜马拉马山脉北麓,完全在中国一侧。而印度之所以提出如此荒诞的诉求,不过是借伪麦线发挥,妄图取得塔马墩和南伊曲这两处战略要地。
因为在1962年发起对印自卫反击战时,我军在米林段就是分别从塔马墩、南伊曲发起进攻的,而对应的印军防区便是藏南的梅楚卡、马尼岗、比底和都登,一旦印军的这些据点在第一波攻击中被打掉,那意味着可以从藏南中部将其一分为二,使其西部的达旺与东部的察隅首尾不能相顾,所以印军在马尼岗和梅楚卡分别部署了约7000的比哈尔联队和约6000人的炮兵第244野战团。
除了部署重兵外,印方还布置了多处前沿哨所。针对里龙沟方向,印军在1951年侵占藏南的梅楚卡后,建成了一个大型的军事基地和机场,印军自梅楚卡基地出发向北,在拉曼设有据点,重点在洛拉-塔马墩方向巡逻。对于里龙沟南端的塔马墩,印军曾跨过山脊线设点,但通过1962年反击战驱逐了印军,如今我方在塔马墩有驻防。
至于南伊曲谷地,印方也曾入侵过,但在1962年我军发起的林卡尔战斗后,拔除了印军全部的3个越界据点,敌13死、1伤、36俘。战后,来果桥边防连驻守于此,在东拉山防守印军的越界袭扰。1965年8月印军曾再次越境挑衅,被我军击毙3人,11月不甘失败的印军三度越过东拉山口,又有3名印军被击毙。这种坚决态度保持了南伊曲谷地长期的稳定。
直到2011年印军再度在巡逻时与我方对峙,印军官说:“我走过的地方就是印度的领土!”我方翻译军官回敬:“阁下,我去过你们首都,如果按照你的荒唐逻辑,那新德里也是中国的领土!”最终对方占不得半点便宜,便悻悻地退出了争议区。目前针对南伊曲河谷,印方在藏南马尼岗设有据点,经甲久据点、林卡尔哨所到东拉山里。
南伊沟
南伊曲河谷
也正是得益于这种稳定,南伊曲河谷也成了米林重点打造的景区,可以徒步穿行,不过由于南伊沟和里龙沟南部还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边防管辖的禁区,若要进到深处,需要提前获得边防许可,经过重重哨卡才行。不过,因为南伊沟离实际的国境线还有段距离,所以想在这里找到传统意义上的边境元素并不容易。
印方的新威胁,中方的见招拆招
当然虽然我方取得了南伊曲河谷和郎贡普曲河谷的实际控制,但对于整个中印边界米林段而言,防守压力依然很大,核心原因除了因地形因素影响无法持续有效控制所有山口外,还跟中印边境印方的第二守备力量—ITBP实行的人海战术有关。ITBP全称印藏边境警察部队(Indo-Tibetan Border Police),是印度通过渲染中印边境持续的紧张形势后建立的守备军,总人数已接近10万,人海战术达到极致。
而且这一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印度内阁安全委员会批准了ITBP的扩充计划:在2025-2026年,增加一个支队部(Sector HQ)和7个新营共计9400人,还有47个新哨所和12个巡逻营地,这是印度推行“一边一兵”政策的体现。目前ITBP已经接替阿萨姆步枪队负责锡金及藏南的边防事务。其职责除了负责中印边境一线的防务之外,还承担对内的纳萨尔平叛、部分重要设施保卫以及其他内部安全任务。
印度伪阿邦首席部长白玛康卓造访了ITBP藏南第9营的布瑞尼哨所,对面就是我察隅县布宗村
2020年时ITBP分设了东西两个司令部,其中在藏南的伊塔那噶设东北总队、拉达克的列城设西北总队。这既是为了更多地增加前线的巡逻力量,也便于前后方人员进行轮替,毕竟当前印方的一线哨所大多已经蚕食到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分水岭处,均是高海拔地区。木那在中印实控线共设立了176个边境哨所,其中,西线35个、中段71个、锡金段和东线的藏南共70个。
相比之下,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北坡恶劣的气候环境和我方长期边境建设欠账,导致中印边界的中国一侧不但驻防数量远不如印方,而且抵边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也不如,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比如米林段的郎贡普曲河谷和南伊曲河谷方向,广阔的区域内仅有三个行政村,人口稀少,即便是充实上述区域守边的琼林新村和朗贡新村也是在2018年才新建。
2021年6月19日拍摄的林芝市米林县境内的琼林村(无人机照片)
此外,从南伊沟至丹娘沟,多是一条条大致垂直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山沟河谷,与平行的山脊纵横交错在一起,这些河谷的山口主要有雪嘎拉、巴嘎拉、朗多拉、鲁霞拉和丹娘拉等,虽然边防公路已修到各个主要山口之下,但是最后的巡逻还是要依赖徒步攀登。而整个米林段由于降水较多,边界地区除了雪山就是密林,巡逻难度很大。
不过,我们也无须过于焦虑,随着我方于2017年开启边境建设的热潮,不少抵边新村已经建成,并陆续回迁入住。这些新建的抵边小康示范村,既是边防的前沿阵地,守家又卫国,更是跨境民间交往的门户枢纽,甚至还吸引了印占藏南的珞巴族青年前来,其中影响不言而喻。
上期回顾 :
备注:本文是《未定国界》系列的第21章,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转发。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微博1002什么,如有版权私联请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