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眼中的“垃圾电”,为何我们却要加大建设力度?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温室效应问题,各国亟需寻求清洁、无污染的发电方式。
在这一紧迫的背景下,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备受广泛认可,被视为最环保、最经济的选择之一。
(资料图片)
然而,近年来,西方国家为何集体“翻脸”,大肆拆除陆海上的风力发电设备和机组呢?
是因为鸟类保护,还是风电的经济效益并不高?欧美国家的反风电浪潮,究竟预示着什么?
与此同时,中国为何仍然全力发展风电产业?的道路能否走得通?发展风电,到底是福是祸?
随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长。
然而,目前主要能源来源如煤炭和石油的使用令人担忧,因为它们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对气候造成不利影响。
直接引发了全球气候的不稳定,给地球带来了明显的升温趋势,同时也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各国开始积极寻找清洁的发电方式,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其中,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由于具有零污染、可再生的特点,成为了最被看好的两种发电方式。
风力发电其实就是将风能通过物理方式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工作原理是,风力驱动风机叶片旋转,叶片连接的发电机在转动中产生电力。
风力发电最大的优点就是整个发电过程零污染,不消耗任何燃料,也不产生任何尾气排放,是真正的绿色环保能源。
水力发电则是利用水的流动或者落差,带动水轮机转动,进而驱动发电机产生电力。
水力发电也是一种清洁环保的发电方式,在运行过程中不会排放任何污染物。
与风力发电截然不同的是,水力发电在能源输出方面更具持续性和稳定性。
虽然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但它们共同享有零污染的特点,为清洁能源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在全球温室效应日益严重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这两种发电方式作为优先发展的清洁能源。
以丹麦为例,该国风力发电占到全部用电量的48%,是全球第一大风电国。
中国的三峡水电站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其装机容量高达2250万千瓦。当然,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风力发电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水力发电需要充足的水资源。
但就目前来看,这两种发电方式仍是应对全球变暖最有效的清洁能源选择之一。
各国正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提高风电和水电的经济性,以期加快这两种零碳发电方式的应用。
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欧美国家曾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然而,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却出现了大规模拆除风电场的浪潮,令人不解。
原来,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风力发电的经济效益存有一定的误判。
风力发电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发电量的不稳定性。
风电场必须依赖风能来发电,一旦风速过弱,发电量就会大幅下降。
据统计,在风电场的使用寿命内,其可利用小时数通常只有20%~30%。这意味着风电场中有70%~80%的时间是没有发电的。
一次欧洲的寒潮就曾导致德国和法国大面积的风电场发电量骤减。继而引发了大规模的停电。
而且,由于风电场建设和维护的成本较高,一旦发电时间不足,经济效益就难以为继。
受地形地貌限制,风电场往往需要建设在偏远地区,这又增加了电网输送的距离和损耗。
一些欧洲国家曾投入巨资修建海上风电场,但运维成本过高的问题依然难以解决。
种种因素导致风电的发电成本始终较高,大大降低了经济效益。
以德国为例,其风电补贴金额一度高达每千瓦时24美分,严重挤占了其他清洁能源的生存空间。
在经济效益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西方国家不得不停止风电场的扩建,并启动拆除工作,以减少进一步的损失。
尽管风力发电可以提供零排放的清洁电力,但它的高成本和发电动荡的特点,已使西方国家对其未来发展愈发悲观。
大规模拆除风电场的浪潮,正是这一观望情绪的真实写照。
未来,西方国家很可能会重点发展更经济实用的清洁能源,而非盲目追求风电。风电的春天,似乎已经离西方国家越来越远了。
风力发电场的建设和运行,对周边的鸟类生存环境确实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转动的叶片给鸟类带来了安全隐患,运行噪声也会扰乱鸟类的生活。
但是,保护鸟类的考量,并不是西方国家大规模拆除风电场的主要原因。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每年因建筑物玻璃窗坠落而死的鸟类数量是风电机导致死亡的1000倍;被家猫捕食的鸟类死亡数量也达到风电机的100倍。
相较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随机因素,风电场对鸟群数量的实际影响非常有限。
风电场对鸟类的影响,主要来源于鸟类的迁徙路线与风电场分布出现重合。但这已是风电场建设之初就存在的问题,并非是近年才突然出现。
若以鸟类保护为由大规模拆除风电场,其时机选择明显不合理。
实际上,西方国家之所以决定拆除风电场,主要原因是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
长期的实践证明,风电的发电成本过高,经济效益较差,已经超出了西方国家的承受能力。
与煤炭火力等传统能源相比,风电的平均电价要高出60%以上,这导致西方国家的居民电费负担过重。
风电的大量补贴也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压力。欧洲曾有数据显示,用于风电补贴的资金总额,已达到了教育和医疗卫生预算的70%。
可以说,如果没有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即使风电场对鸟类产生一定影响,西方国家也不会选择拆除的路径。
正是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权衡之下,西方国家最终选择了放弃不经济的风电发展方向。
保护野生动物与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本无需相互抵触。我们共同期望通过不断推进技术进步,以更经济高效的方式利用风能资源。
同时,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生态环境的影响,并积极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双赢局面。
与西方国家相反,中国在风电产业上仍然全速发展。这与中国自身的国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一,中国风能资源丰富。中国地域辽阔,三面临海,拥有广阔的海岸线。这些地区风力强劲而稳定,是发展风电的绝佳选择。
如内蒙古、新疆等内陆地区地区,以及青藏高原这样的广袤高原,也有较充足的风能资源。这为中国大规模利用风电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第二,中国对电力需求旺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口城镇化加快推进,对电力的需求激增。
仅2021年一年,中国就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3亿千瓦。大规模发展风电,可以缓解中国的用电压力。
第三,中国风电技术进步明显。随着这些年的技术积累,中国在风机设计制造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制造的风电设备可靠性高、故障率低,有效使用寿命超过20年。完全具备承担大规模风电建设的技术实力。
第四,中国风电制造成本逐步降低。本地化的设计和部件制造,缩短了供应链,降低了风电成本。
市场扩大,规模效应也进一步发挥作用。这使中国风电的经济性比西方国家更具优势。
第五,中国电网建设加快推进。
特高压输电网络的建成使用,加强了不同地区电网的互联互通,提高了风电外输的规模和效率。
这为大规模风电开发利用提供了电网支撑。
当然,中国发展风电也存在一定挑战,如风电对电网调度的影响等。
但凭借巨大的市场和资源优势,中国完全有信心在风电产业实现新的突破,成为全球第一风电大国。
“垃圾电”是一个相对的说法,不能过于绝对化。
对于风力资源匮乏、电力供需矛盾不突出的欧美国家来说,经济效益较低的风电确实难以获得持续发展。
但对于资源环境条件不同的中国,则不然。中国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这是发展风电的重要基础。
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用电需求仍在快速增长,大量风电容量对缓解用电高峰压力非常必要。
再者,中国在风机制造等方面形成了比较优势,这使风电的经济性有所提高。
风电对中国的战略意义重大,既能提供清洁能源,也能促进产业升级。
中国抓住国情优势,大力发展风电,是完全正确的战略选择。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解决风电的不足,如调峰问题、与火电的衔接等,以提高风电的经济效益和供电稳定性。
只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风电就一定不是“垃圾电”,而会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