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期,社交平台上“揭露”餐厅菜品、街头水果等缺斤少两的短视频时有出现。不少博主通过复秤售出商品的重量,检验商家是否诚信经营,结果发现部分商品标注的克数与实际重量并不符。对此,有商家称商品重量有所浮动属于正常“行规”。如此弄虚作假、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商家竟习以为常,不免引人深思。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
面对法律约束,为何缺斤少两、欺诈侵权等现象仍屡禁不止?归根到底,一方面,由于此类行为隐秘性强,涉及金额相对较小,消费者不易发现或鲜少关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会带秤用餐,难以察觉分量上的细微差别,助长了部分商家的侥幸心理。即使被发现,商家也多以疏忽为由,补齐商品分量或用优惠打折等方式进行弥补,多数消费者则选择息事宁人。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难取证、惩罚力度有限,不良商家违法违规成本低,容易卷土重来。
绿色健康的市场风气,不仅有助于引导企业诚信经营、规范发展,还有利于更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监管部门要不断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共同营造好、维护好市场秩序。
对市场监管部门来说,一是处罚不能“蜻蜓点水”,要在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改进升级取证能力,加强对商家不良经营行为的监管惩戒,提高企业违法成本,让经营者不敢心存侥幸。二是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引导企业诚信经营,营造良好市场风气。目前,多地市场监管部门采用“挂黄牌”、设置公平秤等方式,公开曝光商家失信欺诈行为,让社会监督参与其中。通过警示,倒逼经营者提高诚信意识,在公平秤面前,让失信交易无处可逃。三是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简化维权方式,畅通维权渠道,让消费者增强维权意愿。
对消费者而言,提高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正确实施维权行为。来自顾客的监督是遏制商家不良经营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最有效力量。在日常消费中,如发现购买的商品重量和实际不相符的情况,消费者要及时留存相关证据,主动向监管部门举报。
建设良好的市场环境,不能仅仅依赖职能部门的有力监管、视频博主的有序曝光、消费者的有效维权,更需要经营者建立起诚信经营的意识自觉和行为自律,只有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好更远。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